7月2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2025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暨数字经济标杆企业评价报告发布活动在北京成功召开,论坛以“数智领航 场景破局 生态共生”为主题,二百余位来自政、产、学、研、用的知名专家和企业代表, 深入探讨产业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的新路径、新场景与新生态。
“产业互联网专家观点”系列将聚焦报道论坛嘉宾对于产业互联网发展所分享的深度洞察与实践经验。本期内容基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青在论坛上的演讲内容进行整理。王青深度解析了"数实融合"的本质和内涵,聚焦典型地区解码其数实融合发展经验;提出以产业互联网为中枢的赋能数实融合的发展路径建议。
王青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数字化转型加速演进成必然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与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产业互联网已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核心纽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显示,产业互联网通过全链路数字化改造,能为 61 万亿规模的产业链创造万亿级利润空间,其作为数字经济下半场核心动力的地位愈发凸显。
全球供应链经历了 “雁阵分工 - 精细分工 - 多元分工” 的演进,当前形成中、美、德为核心的格局。中国以传统制造为主,美国聚焦科技研发,德国深耕高端制造。受逆全球化与疫情影响,供应链向区域化、多中心发展,叠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加速,数字化转型成产业变革必然。
我国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从 “宽带中国” 到 “工业互联网” 等政策密集出台,“十四五” 规划更将数字化发展单独成篇。数据见证其成效:数字经济投入产出效率从 2002 年的 0.9 升至 2022 年的 3.0,2017 年后对工业效率提升超服务业,数字化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传统投入,成主要动力。
产业互联网赋能数实融合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中流砥柱。2023 年其规模达 43.83 万亿元,占 GDP 34.77%、数字经济 81.3%。发展分两阶段,2018 年前服务业数字化是主力,占比 74.7%;2019 年后工业数字化占比升至 28.2%,与服务业形成 “双引擎”,二者渗透率增幅差距从 2017 年的 2.6 个百分点缩至 2023 年的 0.4 个百分点。
产业互联网是数实融合的核心基础设施,通过数字技术优化产业链,催生新业态,提升协同效率与运行质量。
王青分享了各地积极探索产业互联网的实践:北京以 “1+5” 政策体系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上海通过 “1+1+3+1+1” 框架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圳聚焦重点领域立法与资金支持,建设先锋城市。
三类转型路径勾勒产业互联网实践图谱
基于数字化红利与中小企业占比的维度进行划分,王青分享了产业互联网转型呈现的三大典型路径:
消费互联网企业以云为抓手,将消费端积累的用户、数据与技术能力向产业侧迁移。腾讯将游戏领域的仿真渲染技术应用于汽车自动驾驶研发,阿里以阿里云结合消费大数据赋能制造业,百度通过 AI 技术优化工业质检,实现端到端全链路数字化。
领先制造企业则通过能力解耦输出转型经验。三一重工(600031)的根云平台、海尔的 COSMOPlat 等,将自身智能化改造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帮助同行业企业降低转型成本,形成 “改造自身 - 赋能行业” 的良性循环。
垂直领域专业化企业聚焦产业链关键节点深耕细作。如广联达(002410)的建筑行业大模型 AecGPT 专攻智能评标,中钢网打造钢铁行业数字化交易平台,在细分场景创造独特价值。
突破发展瓶颈 需构建生态共同体
王青强调,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存在本质差异:需求碎片化程度高,平台模式难以复制;供应链长链特征明显,需构建生态共同体;盈利模式需突破 “免费获客” 逻辑,转向价值创造。当前面临供给体系不完善、规则缺失、平台思维桎梏等瓶颈。
对此,她提出四大破局方向:一是突破平台思维,深耕行业关键价值节点实现快速裂变;二是构建包含互联网企业、设备商、传统企业在内的生态共同体;三是建立“价值创造 - 付费转化”的盈利机制;四是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本运作增强服务能力,提升解决方案实用性。
随着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率先布局正规配资平台官网,产业互联网正在走向实践。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我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竞争力,未来有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